這篇是來插隊。上禮拜從北京回來,一直想要寫一下在北京的體驗。但今天經歷了一些事情,讓我思考了一些事情。
總是想要記錄我在一個階段的思想。現在的我是現在的我,過去的我不知什麼時候開始變成熟悉的陌生人了?我需要更多文字,讓未來的我可以認識現在的我。
好,切入正題了。
事情起源於回饋這件事情。上課時各組上台報告,結束之後每個人要回饋各組的報告(自己組別就不用)。我看到有些人很認真寫,想要思考這樣的設計哪裡可以改善、可以多想想不同的層面,但有些人則寫“=”(不要懷疑就是一個等號)、“N”,甚至是一個空白鍵。
我的想法是:
(1)填寫回饋會是上課參與分數的依據,為什麼認真寫的人要和填空白鍵的人拿一樣的分數?
(2)很多時候說“沒有”是有些不負責任以及砍掉很多細節和情感的。為什麼沒有感覺?為什麼沒有回饋?為什麼沒有建議?多加一句因為覺得無聊,都比僅僅“沒有”來的好。
(1)填寫回饋會是上課參與分數的依據,為什麼認真寫的人要和填空白鍵的人拿一樣的分數?
(2)很多時候說“沒有”是有些不負責任以及砍掉很多細節和情感的。為什麼沒有感覺?為什麼沒有回饋?為什麼沒有建議?多加一句因為覺得無聊,都比僅僅“沒有”來的好。
由於助教非常在意,不想讓不認真的同學得到和認真的同學一樣的分數,所以就在社團PO文,公告讓學生修改回饋的機會。當然我知道一定會惹怒一些人。這是一定的。但我堅持。
有一位同學私下來找我,他認為回答“沒有”不代表不認真。我說我知道。
認真怎麼看?自然不是看字數,而是看文字內容。但我覺得認真與不認真不是一個黑白是非題,這是有比較的。相較於只有3組回饋寫“沒有”的人,10組回饋都給“=”的人自然要有一個差距吧!
我對那位同學說:如果認真寫和不認真寫都可以得到一樣的分數,那又何必認真了?
來看看這個不平等獎勵的實驗:
雖然不能完全表達(做不一樣得到一樣 vs 做一樣得到不一樣可能會有差異?),但當中就有一個不公平的存在了。
========
過了幾個小時之後,我想了又想,
如果全班同學都同意大家的期末分數是全班分數加起來的總和除上總人數,那還會努力增加自己的分數的人有幾個?
如果全班同學都同意大家的期末分數是全班分數加起來的總和除上總人數,那還會努力增加自己的分數的人有幾個?
這其實不就是社會學、經濟學很多學術都有在討論的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嗎?如果全部人不管每個月各自做多少的工作回來都得到一樣的薪資,有誰會繼續做下去?不過我實在不是博學多才,社會學也沒有修、馬克思的共產宣言念了也懂10趴現在剩1趴,所以這樣的社會理論,在現實世界裡面搭配人本身的內在動機、文化等等,這樣一個共享獎勵的機制,能夠推動人去做勞動/努力嗎?
學習上被動其實也就算了,最後依然是自己爛掉(回歸到私人,除非要畢業也要一起共享XDD),但在勞動上、工作上的“不動”則是會影響生產線、經濟。
難道是分數(獎勵)錯了嗎?如果大家都不要有分數,都不要有學分數,自己上過了規定的課,就可以畢業,這樣不好嗎?感覺美好啊~~這樣的脈絡下,我覺得“主動”不會特別重要了。我剛剛有想過,為什麼我會覺得人性在這樣之下就不會努力?說不定人就會活得自在,追求自己所有。
唉,再說下去就沒完沒了了。總之不管說的理論感覺多美好,我們仍然要和現實低頭!分數,是作為在教育裡面分等級的工具,是目前這個教育制度裡面的標準。在沒有替代方案引入之前,分數就是一個reference。而我希望這個reference是有價值的,用這個分數做出的排序是有意義的,有多少的努力,就有多少的分數。
難不成你希望以後你做八小時工作,同事只做四小時工作,而工作內容一樣,你的薪水和他的薪水一樣嗎?
為此,我更不希望分數給了一個寫“=”滿分。
即使不能逃離分數對我們的影響,但我們不應該讓分數成了“努力”的殺手。
即使不能逃離分數對我們的影響,但我們不應該讓分數成了“努力”的殺手。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