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 只要我長大 Lokah Laqi



20160717更新:恭喜只要我長大獲得台北電影獎多項獎項 !這部電影真的值得一看!
新聞鏈接

這部電影真是感觸良多(感覺我看什麼都感觸良多?

為什麼台灣可以上映那麼多法文電影、德文電影,台灣市場卻無法讓說著原住民部落語言的電影上映?(這部電影是泰雅族)。這部電影對白幾乎都說中文。然而,部落裡面真的是對話都中文嗎?在家裡對話都說中文嗎?如果是,那這部電影還真的真實呈現了原住民語言的困境。

感觸語言的部分是因為想到馬來西亞。馬來西亞多語言,雖然有一派說法指:多語言無法統一思想,但我覺得多語言讓我們珍惜傳承下來的文化,是自我認同的重要部分。


我之所以可以繼續說著我的母語,是因為你可以繼續說著你的母語。


在馬來西亞,不乏語言混合的電影,例如兩個月前上映的輝煌年代Ola Bola,認定語言是馬來文或英文,但裡面大概至少20%是中文,也有一些淡米爾文。在裡面,馬來同胞說馬來文,華人同胞說中文。你可以說自己的語言
輝煌年代是首部參加台灣金馬奇幻影展的電影哦!(點我去官網

看完電影在等公車的時候想到:是否是因為大部分的台灣人都不太懂原住民語?(我知道種族很多,除了泰雅族之外也有,但請原諒我這樣統稱)
那麼上映一部原住民語電影不是正好可以讓普遍社會更接近原住民語嗎?如果字幕有原住民語那也不錯啊!

語言部分就不多說了~可能我站在一個外國華人的觀點過分強求台灣電影可以如同馬來西亞一樣。(雖說馬來西亞上映中文電影困難重重,但不是沒有空間)既然台灣不是只有說中文和台語,那國片的定義不應該只是說台灣的國語(中文)。台灣需要更多的賽德克巴萊~


第二個感觸的點是,當中其中一個小孩(瓦旦,照片裡面左邊)的哥哥,下山唸書沒畢業就休學回山上。可能是不習慣山下,可能是太想念家人,可能是不想唸書。在他身上看到一個矛盾:既想要在山上生活,又想要山下奢侈的享受。這個人物讓我想到很久以前考試念過的一篇理解文:

一個部落的小孩不想要繼續唸書,想要活在山林間,保護自己的家園,不想要去鋼鐵森林裡面。狩獵、捕魚、種菜、耕田,自給自足,這些事情讀書都學不來。小孩認為根本不需要唸書,他就可以在部落中生存以及守護家園。部落裡面的老師告訴他,想要保護家園,他更要唸書。(故事背景好像是有開放商要砍伐他們的森林)唯有出人頭地,才可以保護森林、保護河流、保護部落裡面的環境。故事的最後這小孩成為議員致力於環境保護。

雖然這個故事隱隱有一個讀書才能出人頭地的觀念,但請忽略,畢竟這是考試出的題目,總不可能考試讓考生念的文章說考試不重要吧。

確實,在這個現實社會裡面,在還沒有找到更好的替代標籤之前,「學歷」確實是一個最直接的代表。想要做什麼事情,入行先看學歷,極少數的人才能成為不以學歷為出發點的人。例如網路上充斥著很多富翁、偉人,從小就不唸書,可能中學都沒畢業的偉大故事。了「不讀書也能成才」的故事就不唸書,是否放大了自己也可以不唸書就成功的可能性?全球多少人,這些中輟的偉人可能1%都不到。

但讀書的價值在哪裡?我認為這個要自己去發掘吧。每一個人的價值都不一樣。但我有著和那篇理解文的小孩一樣的目標:希望可以成為改變自己國家社會。如同很紅的「自己的XX自己Y」,自己的國家自己救

提到「改變」,讓我不得不提起最近火紅的太陽的後裔裡面的一句話。
劉時鎮對姜暮煙說,不是每一個我們遇到的人我們都有能力去幫助。
姜暮煙說:能幫助多少就是多少,或許我們無法改變世界,但可以改變她的人生,改變她的人生,就是改變了她的世界。
(補脈絡:姜暮煙要資助一個小孩繼續唸書)

很多時候,我們做事情總是在看效果有多大,這個效果是否大到有效?如果感覺沒有效,就不做了。但其實,即使是小小的無效,只要是善事就做吧!那是會累積的!例如在捷運站幫忙買喜憨兒餅乾之類的,不用捐款數十萬,花50、100元,有心就好。

PS. 電影裡面小薰飾演的拉娃老師(雖然電影中是三聲拉,四聲娃),字幕是Lawa。 Lawa在馬來文裡面是漂亮、美麗的意思哦!真是美麗的老師~


特別感謝:
華映娛樂贈票(粉絲專頁
天主教單國璽社福基金會(首頁及故事介紹



更多電影故事描述請參考
Mr. 闕小豪

Comments